以天父的事为念

——2023年全教會退修會閉營禮信息

林  念

    “以天父的事為念” 出自路加福音 2:49 耶穌說:為甚麼找我呢?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麼?這是聖經所記載主耶穌講的第一句話,這句話可以説是耶穌一生的寫照。看主耶穌的一生,我們一定會發現 “以天父的事為念” 不是陽光明媚,春風得意,也不是熱血沸騰,轟轟烈烈。 反而是經歷困苦,付出代價,有疲乏、挫敗、失望、心痛、受傷。“以天父的事為念”不是一條容易的路。主耶穌是這樣,作爲耶穌的跟隨者,你我也會是這樣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下面用自己生命中的兩個經歷和弟兄姐妹分享我怎麽體會“以天父的事為念”。如果要給這兩個故事加上小標題,分別是挫敗羞愧和遺憾難過。

        我們一家是2007年來到香港,一來就在聖經教會聚會。2009年被邀請擔任執事,2014年開始受邀在長老的職分上服事,直到2019年六年期滿。休息一年後,從2021年到現在又回來做長老。在這期間,我最大的挫敗可以說是2017-18年間發生的一連串同工之間的衝突。那個過程中,有人受傷,有人離開,關係破裂,弟兄姐妹困惑不解。我那時是長老會主席,但發現自己非常有限,往往難以區分勇氣和血氣,剛強和剛硬,溫柔和軟弱,等候和拖延,果斷和獨斷。事後回想,也許換個方式結果會不一樣,但木已成舟,事與願違,心裡只能遺憾,還有羞愧,因為覺得自己很不稱職,對不起教會,也對不起那些受傷的同工。我的個性是屬於逃避衝突的類型。卻不得不面對一些對我來説很艱難的談話。記得有一次長老會委託我和一位長輩會面,要溝通一件事情,但直到會面結束,我都沒有勇氣講出口,怕冒犯對方。以至於後來給同工們造成不少困難。每每想起來,都覺得自己好沒用。

        除了羞愧、沮喪,還有更深的影響過了一段時間才慢慢浮現,在事情發生的當下並沒有太察覺。可能沒有PTSD那麼嚴重,但心有餘悸是真的。一些激烈的言語是在心中留下了傷痕,時間久了會淡化,但卻並不會消失。現在想起來,有時還是會隱隱作痛。

        這樣的挫敗和這些負面的情緒跟“以天父的事為念”有什麽關係呢?

        以我父的事為念,另一個翻譯是在我父的家裡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以天父的事為念”不是做某些事情,也不是做成某些事情,甚至不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情,不是performance ,住在天父的家裡是一種親密的關係。親密關係中一定會痛,和天父的親密關係中,會被天父修剪。這個挫敗讓我經歷被神修剪之痛,生命深處的 performance-based 羞恥感被神修剪,逃避衝突背後的不安全感被神修剪。住在父的家裡也意味著醫治和盼望,在父的家裡,心裡的傷痕會得到醫治,在父的家裡,破裂的關係一定有和好的那一天,哪怕在永恆的另一邊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個故事的標題是“遺憾難過”。我們剛來香港不久,2007年的9月,或是10月,有一次“普通話學人之家”的佈道會,那時有大巴從各個校園接同學們去北角教會。我記得很清楚,那次我坐在車門口的位子,在巴士開車前,一位已經走到車門前的同學好像遇到什麼事情,沒有上車。我心裡覺得有些可惜,不過也沒有太留意。大概一兩個月後的一天,2007年11月,接到學校的電郵,一位來自內地的博士研究生在學校宿舍自殺。他就是那位學人之家那天走到大巴前卻未上車的同學。

        我曾用不同的想法嘗試解脫自己心裡的難過和遺憾,或許他那天就是去了佈道會也不會舉手決志,即便舉手也可能後來流失,或許哪怕他信了主,也會被生活中的壓力壓垮。這些解釋都挺合理,但這些合理的解釋不能消除我心裡聽到的一個聲音:神帶你來到香港, 在大學工作,難道只是為了publication, promotion,然後退休養老嗎?難道一輩子就像摩西的詩: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,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;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,轉眼成空,我們便如飛而去。

        這個聲音在過去的16年一直在我心裡,揮之不去。比起16年前,今天的年輕人有情緒病,得抑鬱症的比例越來越高。單單是在大學團契中,在過去幾年就遇到好多這樣的同學。校園中那一張張朝氣蓬勃的臉孔背後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傷心故事。在校園之外的這個繁華都市中,這樣的故事一定更多。

        路加福音2:49兩種翻譯“以我父的事為念,住在我父的家裡”互為補充:住在天父家裏是與天父親密同在,以天父的事為念是與天父心心相印。那些破碎的生命讓天父心碎嗎?一位牧者的禱告深深觸動我:願那些令天父心碎的也令我心碎。

        從十多年前開始,我和華穎周間的每個早上,只要我們在家,就去大學餐廳約團契的同學一起吃早餐,一起讀聖經,為他們祝福禱告。有時人多,有時人少,有時就我們倆。那麼多的日子中,免不了有些時候會問:今天還去嗎?結論總是去吧,因為天父一定會去。只要有機會,就陪他們掙扎,聽他們的心事,送別他們畢業飛去世界各地,看著他們成家生子立業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以天父的事為念” ,不是做某些特定的事情,是心裡顧念天父顧念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夏天有機會參加一個“跟隨保羅腳蹤“的旅行團”,和一群弟兄姐妹去地中海沿岸那些保羅宣教去過的地方。其中一站是哥林多。保羅當年所去的哥林多如今已是一片廢墟,但廢墟仍然讓人可以想像當年的輝煌和繁華。在城市中心的市場有一個臺子,就是使徒行傳18章所記保羅被亞該亞省的方伯迦流審問的地方。後人在臺子上立了一塊碑,上面刻著哥林多後書4:17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,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、永遠的榮耀。保羅建立的哥林多教會早已消失在歷史中,香港聖經教會有一天也一定會消失。什麼不會消失?

        接下來18節: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,乃是顧念所不見的;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,所不見的是永遠的。“以天父的事為念”就是顧念天父顧念的,這將留在永恆裡。

        親愛的弟兄姐妹,你看到那些天父顧念的人嗎?願那些令天父心碎的也令我們心碎。

 

HKMBC